华东经济管理

热点聚焦

  •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流程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刘志迎;蔡志国;孙慧杰;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应遵循的一般流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核心技术应具有技术关键性、核心价值性和长期累积性三个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框架应沿着领域选取、数据准备、方法选择与结果验证的流程逐步推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简约化和准确化。

    2025年07期 v.39;No.34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 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合作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张树满;何临砚;李元祯;

    文章基于2014—2023年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的面板数据,结合知识基础观和制度理论,实证分析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合作广度和深度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合作广度和深度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政府补贴削弱了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合作广度和深度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与非国有领军企业相比,国有领军企业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合作广度和深度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强。

    2025年07期 v.39;No.343 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0 ]
  • MOA理论驱动下创新困境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

    薛希萌;李斌;张婷婷;张琪睿;

    随着创新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企业能否在创新困境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以2019—2023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观测案例,融合动态QCA与倾向得分匹配(PSM)两种分析方法,从MOA理论切入,在识别企业创新困境产生的多元组态路径基础上,考究不同前因组态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企业高创新困境的形成是动机-机会-能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5条组态可使企业遭遇高创新困境,具体归纳为动机本源受限-能力缺失型困境、市场契机错失-能力不足型困境、学习吸收能力局限型困境三类;导致高创新困境的5条组态对企业核心技术突破存在差异化影响。

    2025年07期 v.39;No.343 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长三角一体化

  •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现代化——来自长三角城市的证据

    汪阳昕;巫强;曹长帅;

    文章基于2012—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发展、科学教育、开放共享、生态环保和公共治理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创新资金与人员的增加均能带来区域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现代化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对除生态环保外的其余区域现代化指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于中心城市,外围城市更能从科技创新中获益。进一步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基于科技创新人员的门槛效应,科技创新在资金方面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具有动态累积效应,而在人员方面仅表现为即时效应。

    2025年07期 v.39;No.343 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0 ]
  • 市场一体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王宇新;姚旭敏;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市场一体化能够成为解放生产力领域被“小农经济”制约下驱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析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可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资本深化间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对市场一体化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资本深化均具有“U”型调节效应;门槛效应分析表明,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商品市场一体化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存在门槛效应。对此,应继续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建立差异化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提高资本投入边际收益,全面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025年07期 v.39;No.343 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0 ]

开放与创新

  • 政府数字化补贴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兼论管理层情绪和政治关联的调节效应

    刘明慧;何雪婷;冀云阳;

    文章基于2013—2023年“专精特新”上市中小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政府数字化补贴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数字化补贴能够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对技术密集型、竞争激烈行业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企业作用更强;缓解资金约束和提升数字化人力资本水平是其中的主要影响机制;积极的管理层情绪能够强化政府数字化补贴效果,但政治关联弱化了政策效果;政府数字化补贴可以与政府采购协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数字创新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可以为优化政府数字化补贴政策设计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2025年07期 v.39;No.343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625 ] |[引用频次:0 ]

高质量发展

  • 数实融合与企业韧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冯峥;钟坚;

    文章基于2010—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实融合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韧性,且该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效应、供需匹配优化效应及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增强企业韧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实融合对企业韧性的增强作用在成熟期企业、大规模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数字技术赋能行业企业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实融合能够增强危机情形下的企业韧性,数实融合和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联动能够共促企业韧性提升。研究结论为加快推进数实融合以及利用数实融合赋能企业韧性提升提供了参考。

    2025年07期 v.39;No.343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1051 ] |[引用频次:0 ]
  • 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财税激励的调节效应

    韩凌志;佘远富;

    文章以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和财税激励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显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和2021—2023年间更显著;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效应受到财政补贴与税收激励的正向调节作用;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存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单门槛效应、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双门槛效应。

    2025年07期 v.39;No.343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422 ] |[引用频次:0 ]

经济观察

  • 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就业效应研究

    丁子家;宁致远;吴非;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乃至经济增长的重要话题。文章基于2009—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企业新质生产力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促进就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机制检验表明,竞争力优化以及效益提升是企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就业规模扩大的核心驱动力,该促进效果在高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以及具有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户籍门槛低的组别中更加显著。此外,企业新质生产力还能起到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稳定的作用。上述结论为评估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7期 v.39;No.343 9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潘光曦;郭冰;侯冠宇;

    文章基于2011—2023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动态QCA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条件-新资源配置-新产业生态”三维框架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实现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多维要素联动赋能,“资源配置协调主导型”“技术-资源协同赋能型”“技术-资源-产业多元联动型”是赋能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条件组态,创新技术发展与新资源配置在赋能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可为新质生产力多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7期 v.39;No.343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3350 ] |[引用频次:0 ]

管理视野

  • 税收竞争与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承担——来自长江流域城市群PPP项目的经验证据

    戴传利;杨彤;陈云康;李欣宇;

    文章以2015—2022年长江流域97个城市的PPP项目为研究样本,系统评估税收竞争对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竞争显著抑制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承担,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税收竞争对长江上游和沿江地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且相较于社会类项目,税收竞争对经济类项目风险承担控制得更为严格;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税收竞争的抑制作用会因财政分权的调节而减弱、市场开放度的调节而增强。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科学分担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财政承受责任提供政策性启示。

    2025年07期 v.39;No.343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