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857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流程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刘志迎;蔡志国;孙慧杰;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应遵循的一般流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核心技术应具有技术关键性、核心价值性和长期累积性三个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框架应沿着领域选取、数据准备、方法选择与结果验证的流程逐步推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简约化和准确化。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现代化——来自长三角城市的证据
汪阳昕;巫强;曹长帅;文章基于2012—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数据,从经济发展、科学教育、开放共享、生态环保和公共治理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创新资金与人员的增加均能带来区域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现代化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对除生态环保外的其余区域现代化指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于中心城市,外围城市更能从科技创新中获益。进一步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基于科技创新人员的门槛效应,科技创新在资金方面对区域现代化的影响具有动态累积效应,而在人员方面仅表现为即时效应。
数实融合与企业韧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冯峥;钟坚;文章基于2010—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实融合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韧性,且该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效应、供需匹配优化效应及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增强企业韧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实融合对企业韧性的增强作用在成熟期企业、大规模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数字技术赋能行业企业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实融合能够增强危机情形下的企业韧性,数实融合和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联动能够共促企业韧性提升。研究结论为加快推进数实融合以及利用数实融合赋能企业韧性提升提供了参考。
稻麦之别:地域文化、企业家精神与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
戴浩;张宇飞;魏君英;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3年沪深A股涉农企业面板数据,探究地域文化对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南方稻作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特质显著促进了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分析表明,稻米文化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沃土,从而推动了涉农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分析表明,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具有情境依赖性,正式制度、外来文化冲击及营商环境等因素进一步强化了稻米文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促进作用。此外,稻米文化对涉农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影响存在基于所有权性质、规模大小以及所在地区数字化水平的异质性。
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财税激励的调节效应
韩凌志;佘远富;文章以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和财税激励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显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和2021—2023年间更显著;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效应受到财政补贴与税收激励的正向调节作用;高质量充分就业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存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单门槛效应、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双门槛效应。
市场一体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长三角的经验证据
王宇新;姚旭敏;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市场一体化能够成为解放生产力领域被“小农经济”制约下驱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析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可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资本深化间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对市场一体化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资本深化均具有“U”型调节效应;门槛效应分析表明,资本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商品市场一体化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存在门槛效应。对此,应继续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建立差异化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提高资本投入边际收益,全面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数实融合与企业韧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冯峥;钟坚;文章基于2010—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实融合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够显著增强企业韧性,且该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实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效应、供需匹配优化效应及盈利能力提升效应,增强企业韧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实融合对企业韧性的增强作用在成熟期企业、大规模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数字技术赋能行业企业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实融合能够增强危机情形下的企业韧性,数实融合和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联动能够共促企业韧性提升。研究结论为加快推进数实融合以及利用数实融合赋能企业韧性提升提供了参考。
政府数字化补贴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兼论管理层情绪和政治关联的调节效应
刘明慧;何雪婷;冀云阳;文章基于2013—2023年“专精特新”上市中小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政府数字化补贴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数字化补贴能够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对技术密集型、竞争激烈行业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企业作用更强;缓解资金约束和提升数字化人力资本水平是其中的主要影响机制;积极的管理层情绪能够强化政府数字化补贴效果,但政治关联弱化了政策效果;政府数字化补贴可以与政府采购协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数字创新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可以为优化政府数字化补贴政策设计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大股东股权质押、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方式
王斌;宋春霞;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司盈余管理成本及操控手段的选择,文章采用2009-2013年间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在股权质押的特定情形下上市公司真实性盈余管理与应计性盈余管理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债务融资引入了质权人这一外部治理角色,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性盈余"操控行为,使其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的真实性盈余管理转变。
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
郑超,黄攸立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四百多名知识型员工的调查与分析 ,找出了当前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税收优惠、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基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证检验
贺康;王运陈;张立光;万丽梅;定量评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果,对于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样本数据,创新性地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作为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税收优惠对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加计扣除政策起到了预期效果,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显著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果存在异质性,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激励效果更好。文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激励效果,并对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分拆上市对企业集团价值的影响
徐宗宇;孙敏;刘耀淞;杨捷;文章以2000—2018年沪深两市A股进行分拆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了分拆上市对企业集团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分拆上市效果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分拆上市后,企业集团价值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拆上市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改善经营效率和提高信息透明度三条路径正向影响企业集团价值;与国有企业相比,分拆上市对企业集团价值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丰富了分拆上市经济后果领域的文献,为运用分拆上市实现价值增值、完善分拆上市监管体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白福萍;刘东慧;董凯云;文章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文本挖掘方法获取年报披露的数字化转型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各阶段对制造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并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化转型影响制造企业财务绩效的多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的两个阶段,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都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其中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的绩效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地,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增加技术创新产出的路径促进制造企业财务绩效提升,通过增加交易成本和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路径抑制制造企业财务绩效提升;情境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更高以及环境动态性更强的样本中,对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更明显的提升效应。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白福萍;刘东慧;董凯云;文章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文本挖掘方法获取年报披露的数字化转型数据,探究数字化转型各阶段对制造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并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化转型影响制造企业财务绩效的多重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的两个阶段,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都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其中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的绩效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地,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增加技术创新产出的路径促进制造企业财务绩效提升,通过增加交易成本和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路径抑制制造企业财务绩效提升;情境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更高以及环境动态性更强的样本中,对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更明显的提升效应。
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的经济效应评价——基于“反事实”方法的研究
周明升;韩冬梅;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其在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金融改革核心领域先行先试,推出多项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举措。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政策效果如何,对上海经济产生什么效应,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运用"反事实"方法,将金融开放创新作为内生变量,通过"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变化→上海市GDP等经济指标变化"的路径,就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对上海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拉升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季度增长率4.32个百分点,对上海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8.39%,已经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
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
傅为忠;刘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测度与实现路径
廖信林;杨正源;在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之际,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2015—2019年苏浙沪皖全域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熵值法测度样本城市的制造业升级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动态面板GMM模型测算了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升级水平的具体效应,同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其实现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效应和路径显著。具体来看,数字经济通过资源配置优化效应、生产成本降低效应和创新发展驱动效应三条路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地理区位异质性上看,由于江苏、浙江产业基础、技术能力和资金较为充裕,数字经济对两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更为突出。
[下载次数: 14,168 ] [被引频次: 293 ] [阅读次数: 1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数字经济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基于国家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陶爱萍;张珍;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文章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机理,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在服务出口方面,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相较于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在进口方面则相反;一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仅受到本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也会受到来自邻国或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且这两种影响效果在短期内更加明显,长期虽会略有减弱但持续存在。研究结果对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最新动态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 华东经济管理
创办日期: 1986
主管部门: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主办单位: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刊期: 月刊
电话:0551-63774487、63774492
Email:hdjjbjb@126.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014/F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5097